升学乐中职网欢迎您!
升学乐中职网
升学乐中职网联系电话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介绍

建筑工程施工

  • 招生专业:建筑工程施工
  • 招生计划:120人
  •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 录取批次:五年制普通批
  • 学制时长:5
  • 学费:4000
  • 姓名:
  • 电话:
  • QQ:
  • 学校:

875

人浏览

建筑工程施工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 道、路桥、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面向建筑、市政、房地产开发、基建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土建专业技术负责人或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主干课程: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材料、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定额与预算、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测量、房屋修缮与改造、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建筑工程监理、教育学、心理学等。

职业证书:

一:职业资格证

二:施工员证

三:计算机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介绍招生简章招生专业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结合,面向光电、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省属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学校现有呈贡、龙泉、世博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900余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有教师380余人,其中教授4人,正副高职84人,博士17人、硕士81人。举办有全日制高职教育专科、全日制教育中职等学历教育,高职招生专业累计36个。下设光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传媒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理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7500余人。
  近几年来,学校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强化内涵建设,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其中: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园区的呈贡新校区,占地900余亩,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于2010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学校7500余名全日制高职学生全部进入呈贡校区就读;高职光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云南省首批遴选的省级特色专业;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4个,校外实训基地43个;2007年,学校被国家国防科工委评定为首批15家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之一,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2008年,学校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云南北方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光电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10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近4年来,学校全日制高职教育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均达90%以上,2009年、2010年,学校分别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的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与美国丹佛大都市州立学院开展了教师交流、学生互访等合作。2010年,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联合办学,开设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管理、西方餐饮管理3个专业,并已启动招生;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还招收了老挝公派留学生。
学校师资队伍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素质优良,现有教师380余人,其中正副高职84人,博士17人、硕士81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学校目前正抓紧实施“双百工程”,对外引进100名、对内培养100名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业务精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社会评价高
  学校将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托国防工业系统装备精良的优势,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建立了严格、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到92.8%。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1.7%,职业技能满意度为87.2%,毕业生对我校的满意度为82.5%。学校招生、就业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近几年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一等奖单位。
学校国际合作广
  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丹佛大都市州立学院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访等合作;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办学;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还招收老挝公派留学生。
学校发展前景好
  学校积极探索各类教育资源及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着力构建多类型、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与沟通,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为学校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呈现领导能力强、师资素质高、办学条件优、专业结构佳、社会评价高等良好发展前景。